季风季风,你何时再来

季风,独立的文化立场,自由的思想表达

我是来上海才知道季风的,我也是逛了季风才知道它一直在数着自己在上海的日子。

逛到季风也是属于意料之外,只因为自己一时兴起想逛逛上海的书店或咖啡店。一走进季风书园就能感受到它与其他书店完全不同的气质,不像钟书阁那样空间设计与书籍成列的震撼,没有猫的天空之城的周边满目,也没有张爱玲主题书店千彩书坊的特色,它只是在地铁口的一旁,享受坐地铁来的大量人流,而且在书店里,那些吵杂却没有了,只有的是那些精心在书架前选书的人们,还有在坐在一旁喝着咖啡,工作看书的人儿。

季风书园的门口就像是一个喧嚣与宁静的分界线,这就是我的第一感觉。然后我才发现在这里你几乎找不到任何现在正在热售的书,这里的书关乎哲学,政治,摄影,还有悬疑小说。如果你像我一样,喜欢互联网,或者历史与科普类的,在这里很难找到。因此我逛了几次,基本都是空手而归。

但就是这样一个书店,在上海开了20年。如果你不去了解它,你很难想象它如何在新时代里开了20年,又是如何保持自身特色的。

季风,独立的文化立场,自由的思想表达。

1997年,“下海”也是一个热词,当年严搏非先生辞去了社科院的工作,于是就有了季风书园,那时的季风,还只是40平的报刊亭。

1998年,季风陆续开出复兴店和莲花店两家分店。年末,季风书园陕西南路店改造了附近的溜冰场,扩建后的面积达937平方米,到13年搬迁前,一直作为总店安静的注视着在地铁站来往的人群。

1999年,季风书园又增加了黄陂店,这是家以经济管理图书为主的综合性书店。然而并未运营多长时间。但季风坚持在地铁沿线布点的策略,等到地铁的客流出现巨量增长的时候,书店迎来收获的季节。

2000年,季风成为被新闻出版署评出的2000年全国双优单位

2001年,季风书园在静安寺附近开了一家艺术店,附近都是戏剧学院和歌剧院,电影戏剧类的图书便成为了特色,从上戏图书馆进来的剧本一捆又一捆。

2002年,是季风短暂的黄金时期中的其中一年

2003年,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与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共同组建了“上海三辉咨询有限公司”,从事出版咨询服务。季风书园进入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西藏路福州路口的来福士广场,开出了第一家设于大型高档SHOPPING MALL的书店。

2004年,“三辉图书”系列开始出版

2005年,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与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共同组建的台湾“上海书店”正式开业。

2006年,《季风书讯》创办,与《读品》与《独立阅读》共同并称为沪上三大电子刊,发行至今。

2007年,季风开始组织的每月一期的”今天,我们读书”沙龙活动。

2008年,实体书店受到网络电商的冲击,季风开始倍感经营的压力。秋天,季风陕西南路店突然传出可能关门的消息。原因是10年租约到期,房东要把租金涨10倍。新闻界和文化圈声势浩大的“保卫季风”的运动开始,但这件事第一次让人意识到,俨然已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生活一部分的季风,也是可能失去的。

2009年,在各方努力下,季风书园续租一事尘埃落定,新签合约得到了非常实惠的折扣,期限为3年。

2010年,在徐家汇百脑汇二期开业仅9个月的季风书园概念店,因陷入经济纠纷且每天营业额过低,宣布关门。

2011年,季风艺术书店、静安店、来福士店相继关门,原因均是租约到期,租金上涨,季风无力应对;季风华师大店开张,有人说这是季风刮到了“闵大荒”。

2012年,陕西南路总店与地铁公司续签的3年租约再次到期,租金依然要涨,季风还是无力承受。于是,上海掀起了第二次“季风保卫战”。

2013年,于淼在季风书园危难之际成为新的主舵人,世界读书日那一天季风书园从陕西南路搬迁至地铁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站厅层,新季风涅槃重生。

2014年,季风华师大店因为修路等客观原因经营不善,在春天战略性主动撤店退出。

2015年,季风人文讲堂开讲,年末的年度书单一度被各大媒体争相转载。

2016年,季风获得第二届华文领读者大奖颁奖典礼上,季风书园获得了华文领读者·阅读组织奖。二十年来季风关于独立自由的坚持,终于获得了掌声。季风八里台社区店和温州店相继筹划并开始试运营。

这20年里,季风经历过黄金时代,也走过像这样的低谷,但是它对自由思想的追求重来没有改变,每年都有主题讲座,把那些有思考有趣的人和大家放在一个平台上,一起交流。诗人,歌手,摄影师,教授,学者,作家都曾在这里分享自己对于某个话题的一些感悟与见解。

这样的季风很容易让人想起莎士比亚书店。莎士比亚书店诞生于一战后,由乔治惠特曼创办的书店,这里曾成为海明威,菲兹杰拉德,斯坦因等“迷惘的一代”的聚集地。书店曾帮助乔伊斯出版著名书籍《尤利西斯》而成为众多年轻作家的栖息之地,但随着时代的变化,繁荣不在,现在在艰难为生。

季风同样承载着某些人的期望,关乎自由的追求,关乎意义的探讨,关乎人与人之间更深的交流。但谁也抵挡不住时代的步伐,书店艰难维持自己想要的状态。

季风书园的搬离的确让人忧伤,但在那些习惯电子书所带来的快感的人群来说,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比较闪耀的书店而已,但对于某些人来说,它离开了,也带走了某些精神。因此,在季风书园里最后一刻里,他们聚集在一起不是狂欢,而是祈祷与祝福。

网上对于季风书园的搬离,更多考虑的是公共空间。这也再一次让我看到公共空间对于我们的意义。我们很大程度上把公共空间给放弃给了他人,不管是公园,还是图书馆,我们不曾知道哪些是我们应有的空间。公共空间是给我们另外一个状态的地方,而不是在家,在公司,在咖啡店,面对着电脑或者手机,却没有地方可去。

其实,公共空间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自由。季风书园在地铁站开书店,侵占了公共空间,破坏了秩序,但季风书园本身就代表着另外一种公共空间,给很多人带来了“自由”。在这个问题上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。

而现在,租金到期,书店已闭,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一些念想与记忆。有人会成为季承者,跟随着季风的脚步去到济南;有人会在这个时代开创自己的事业,跟大家诉说自己对于自由的理解;而有的人则会选择遗忘与接受。面对这个时代,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选择。

但,也不必悲伤。每一个倒下的季风书园,都有自己的一些痕迹,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显现。如果你细心去看,它依旧在角落里顽强生存,要成为最耀眼的向日葵。

而我,在等它再来。

【emmmm】

没想到遗憾清单上又多了一个。每个独立书店都有自己的风骨,最后两天的氛围,只有去过的人才能感受。如果你也想看看有多少人为一个书店而举起自己手里的一点灯光。点击“阅读原文”看看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