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哪里记录自己?

Nowhere,让我得到满足的平台,会是下一个。

推特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。

这段文字说的是你写文字的对象是A,但B才真正看懂这段文字。但我更好奇的是:为什么他、她会在微博,朋友圈写一些给某个或者某些人的文字?

之前,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自己在知识星球发那些碎片化的思考,而不是其他地方?当时,我的结论是我需要观众,即便这些观众是60个不知声的人。因为有了他们,我的文字就有了对象,可能会被大家会看到,而我也不是一种自言自语的状态。不是自言自语,就不会感觉太孤独。

现在,我想从头来看看这个问题。

环境

环境对人的影响,是无处不在的。我们面对一个平台,面对的是平台所塑造的环境。朋友圈的安全,微博的多样,抖音的绚丽……这些环境会影响用户的情绪和表达欲。

通常而言,朋友圈的环境让人真实,有记录的欲望,微博的环境让人有表达欲望,而抖音的环境让人有表演欲。以上不同环境所造就的是对象的不同。

对象

环境会让我们对所发表的内容有某种预设——自己的表达能带来某种反馈。上面那条推特便是预设“心仪”的某个人能看到自己写的内容。而这种预设让我们的文字有了对象性。

解释对象性最好的一个例子便是“秘密”。通常,我们在跟其他人说秘密的时候,是把针对A的事说给了B听,这才成了“秘密”。但这事对A只是某种不希望人知道的事实;对不了解A的人而言,也只是一个听了就忘掉的故事。

表达的对象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。单个对象的表达,信息的传达与反馈速度最快,但容易缺乏场景;多个对象的表达,则会导致信息偏差,引来矛盾;而当表达失去了原有的对象,则会让表达的内容失效。

表达失效,也叫语境崩溃。最近在播客《不丧》里听到一个语境失效的例子——肯尼迪为了呼吁全人类团结起来,共同反对专制、贫困、疾病和战争,在演说中说到:“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,而要问一下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(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,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)”。如果你忽略掉语言表达的背景与对象,你一定会反驳:Shit,狗屁~

表达的对象性除了让表达失效,还产生了场景的私密性。

私密

因为表达者与不同的人之间距离感不同,所以表达对象的不同让场景有不一样的私密性。

通常来说,日记是私密的,写作对象是自己。朋友圈或者几百个粉丝的微博,则是半隐秘的状态,对象的群体是一个小圈子里的,有人看到,但不会获得大量曝光。而更大的广场,比如微博的热搜,则是一个公开的状态。

表达的三种状态中,日记类的私密组成的是记忆,但因为看重记忆的人相对较少,所以看重私密的人群也较少;通常,我们的表达会处在半私密或者公开的状态里,这两种状态对应的是朋友圈和微博。而其中半私密的朋友圈会更加比公开的微博,更受大家的青睐。

但私密状态也会改变。随着部分人群的陌生好友的增加,朋友圈已经从私密-半私密的状态趋向于半私密-公开的状态了。私密状态的改变,表达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。朋友圈有同事,有老板,有陌生人,多层次的人群会让原来的私密性表达失效。结果便是——用户的私密性表达会受到抑制,无法适应的朋友则选择关闭朋友圈或者逃离微信。

我们的选择

了解了环境,对象与私密之后,回到开头两个的问题:

为什么他、她会在微博,朋友圈写一些给某个或者某些人的文字?

为什么自己在知识星球发那些碎片化的思考,而不是其他地方?

我们可以试着回答这两个问题。

第一个回答,因为在两个单聊的情况下,她无法进行给到那些文字表达的合理场景,比如:如何引导这个话题上?所以在一个半私密的平台表达(单对象转为多对象)是一种更好的选择。但半私密的状态唯一不能确定的是:文字是否传递给对方,对方是否有理解到文字的意思。她所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。这个问题,在有了聊天室,可能得到解决。

第二个回答,因为我需要一个半私密的状态去记录一些内容,也需要一个很便于查看自己所写内容的环境。微博,即刻都是别人写的内容为主,自己的内容是放在最少点开的tab上。这个需求,知识星球只满足了一半,所以我才有了这个疑惑。

回答了上面三个问题,文章标题所提的:在哪里记录自己?也就有了答案。

在哪里记录自己?Nowhere,让我得到满足的平台,会是下一个。